通貨膨脹,是目前經濟不可忽視的現象,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。隨著物價節節,薪水似乎也在不斷縮水,而且通膨不僅衝擊生計,甚至連帶影響到股市,造成許多人錯判局勢,血本無歸。然而通膨不是單一原因所致,戰爭、成本提升、需求上升,都是重要原因,而央行也有推出因應政策,盡力維護經濟穩定。
本文將探討通膨的原因、衡量指標、央行因應政策,以及在這經濟波動中如何巧妙應對,了解通膨背後原理,掌握因應之道。
文章目錄:
1.通膨真相:物價攀升的3大主因!
2.看懂CPI 、 PPI兩大指數,抓住通膨脈動
3.央行升息 vs. 降息,抑制通膨的策略大解析
4.薪水不漲,萬物漲,你的錢該怎麼守?
5.延伸閱讀
通貨膨脹的常見原因為戰爭或國際動盪,政府因應戰爭需求資金,無法透過稅收籌措,只好大量印鈔,而貨幣大量流通使得通膨不可避免,商品價格上漲幅度也會加劇。而戰爭也會造成原物料價格上升,使得商品生產成本上升,而商家通常會將這些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,進而導致通膨。
另一種比較環河的通膨通常發生在經濟增長時,人們的收入和支出增加,消費和投資需求上升,導致商品和服務需求增加,從而提高物價水平,引發通膨現象。專家認為,適度的通膨率(約在1%~3%)對經濟成長有益,不僅企業更有可能獲利,投資和就業也會增加。
通貨膨脹的衡量最常用的指標為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和生產者物價指數(PPI)。CPI是衡量民眾在一段時間內所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,能反映一般居民生活成本的變動情況。
PPI則是衡量生產者所支付的生產要素(如原材料、勞動力等)的價格變動,是預測未來CPI變動的指標。當PPI攀升,預告著消費者將面臨不久的物價上漲壓力。
央行通常會利用升息來減緩通貨膨脹,透過提高利率,提高借款成本,減少民眾消費和投資意願,進而減緩經濟活動,緩解通貨膨脹壓力。反之,降息則有助於刺激消費和投資,可能進一步推升通膨。因此央行在應對通膨時採取靈活策略,根據實際經濟環境、CPI等調整政策,確保整體經濟可控保持在可控範圍內,維護經濟穩定。
對於我們而言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是受通膨影響最有感的領域。生產成本上升,而店家通常會將成本轉嫁到商品價格上,使物價上漲,對民眾的生活造成負擔。在收入相同的狀況下會感到購買力下降,處在萬物皆漲,唯獨薪水沒漲的痛苦處境!
央行為了抑制通膨調整利率時,也會影響著債券和股市等投資工具的表現,使投資者面臨更複雜的市場局勢,若是擔心股市受到升息影響不敢貿然投入,也能將錢放入高利息儲蓄帳戶,讓錢在高利率環境下增值,安穩提升財務收益,度過嚴峻得通膨時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