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來源/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TheCBCTube))
央行實施的房貸總量管制政策持續延燒,引發民眾不滿。許多自住與換屋族反映,雖具備購屋資格與財務條件,卻在辦理房貸時遭銀行退件,導致交屋受阻。對此,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答詢時表示,若政策造成民眾購屋權益受損,央行將進行檢討,並考慮排除自住型房貸於總量限制之外,讓政策更具彈性。
銀行放款受限 總量管制壓縮新案承作空間
目前央行對銀行實施的總量管制,針對的是土建融與房貸在全體放款中的占比,這項規範自2023年第4季開始施行,為補強原有《銀行法》第72條之2規定(不動產放款上限30%)之外的額外控管機制。
數據顯示,該比率在首波信用管制期間曾高達36.64%,最高甚至來到37.64%,近期雖已回落至36.89%,但市場壓力未減。尤其接下來台灣將迎來單季31,000戶交屋潮,在總額度未調整的情況下,銀行僅能以既有貸款回收額度承作新案,使大量自住型購屋族面臨放款困境。
切結書機制效果有限 銀行審慎保守導致放貸受阻
為解決放款問題,央行曾開放銀行針對特定房貸戶簽署切結書作為彈性處理依據。然而實務上,多數銀行因流程繁瑣及風控考量,普遍不願承作此類案件,導致許多真正具居住需求的民眾仍無法成功申貸,進而引發更大民怨。
當前政策若無法明確區隔「法人購屋」與「民眾自住」的貸款對象,將持續導致資源錯置,並不利於實現居住正義。市場普遍呼籲央行應進一步釐清貸款管制適用對象,針對法人實施總量控管,放寬對自住型購屋貸款的限制。
楊金龍回應:滾動式檢討中,未來不排除調整方向
對於民眾對政策的質疑與建議,央行總裁楊金龍回應表示,房市信用政策會持續進行「滾動式調整」,若現行管制已影響到民眾正常購屋需求,將審慎評估是否進行調整,未來也不排除在近期的理監事會議中提出檢討與修正方案。
【知識傳媒觀點】面對房市熱潮與交屋高峰,政策設計必須回歸到民眾的實際需求。總量管制作為宏觀控管工具,應避免一刀切,誤傷首購與換屋族等自住型需求者。分類施策、針對法人與自用戶進行差異化控管,才能兼顧市場穩定與居住公平。
知識傳媒|房屋貸款知識家專業團隊協助數千名貸款人順利解決難題,現在也能幫你。
LINE 諮詢入口【點我】https://lin.ee/AwvWTq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