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台灣的金融數據再度引發市場關注。根據央行於2024年5月發表的金融穩定報告,台灣信用佔GDP的比重高達166%,創下歷史新高,甚至超過美國,顯示出台灣經濟體系的槓桿率已達到高度風險水平。
GDP代表國家的總體收入,而信用則反映了國家整體的債務水平,當信用佔GDP比重持續升高,就表示財務槓桿越來越大,風險也隨之增加,因此央行於今年6月開始調整存款準備率,並要求各大銀行嚴格管理不動產貸款風險,也是為了控制槓桿風險。
1999年台灣曾經爆發過「卡債風暴」,當時萬泰銀行推出了一款信用卡,憑藉「借錢免利」的廣告語吸引大量年輕人申辦,然而,這些卡奴多數無法承擔20%的高循環利息,最終導致債務滾雪球般急速上升。
而相較於卡債,房貸的槓桿風險更大,畢竟買房是許多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筆開支,當民眾透過借貸購買房產,一旦無法如期償還房貸,可能會導致建商無法完工,房地產項目變成爛尾樓,購屋者與建商都可能陷入債務危機,只能向銀行協商減免債務,案件多了更是會對整個房市和金融體系造成重大影響。
點我諮詢知識長 😀 https://lin.ee/iSWCzo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