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是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。地震雖然無法避免,但我們可以在購屋時盡量挑選結構安全、抗震表現優異的房屋,為自己與家人築起安全防線。
然而,多數建商與銷售人員在介紹房屋時,往往著重於生活機能、公設規劃或空間格局,卻很少主動告訴您:這棟房子的結構體質究竟健不健康?
今天要介紹的,是結構工程師 Tate(台大土木所、土木技師,經營粉專《生活中的結構工程》)的專業觀點。他將多年研究與實務經驗整理成一支 20 多分鐘的影片,從「系統性」的角度教導大家如何判斷房屋的耐震能力。
👉 影片連結:如何買到耐震安全的好房
房屋的「結構體質」決定耐震勝敗
房屋的誕生包含三個關鍵階段:
1. 規劃階段(建設公司/建築師):決定房屋外型與樑柱配置,直接影響耐震體質
2. 設計階段(結構技師):在既定體質基礎下,努力讓建築物達到法規標準
3. 施工階段(營造廠):落實設計圖,但若體質不良,越容易出現施工瑕疵
關鍵重點:真正決定抗震能力的是規劃階段的「結構系統」。如果體質先天不足,後續再怎麼補強都事倍功半且成本高昂。
四大判斷標準:一般人也能快速檢查
Tate 工程師提出四個量化標準,讓一般購屋者也能用簡單的方法判斷房屋結構系統的優劣:
1. 冗餘度(Redundancy)
• 原理:就像四腳椅比三腳椅穩定,樑柱數量越多、分布越均勻,地震時力量越能有效分散
• 檢查方式:查看平面圖,確認每個方向至少有「一跨以上」的樑柱配置
2. 平面的規則性(Plan Regularity)
• 最佳選擇:方正的建築物抗震表現最優異
• 危險警訊:L 型、U 型、T 字型格局容易產生扭轉與局部應力集中問題
3. 立面的規則性(Elevation Regularity)
• 理想狀態:每層樓的結構配置應該均勻一致
• 重大警訊:有「軟弱層」的大樓抗震力最差(如一樓挑高商場或大量牆面被拆除)
4. 其他結構缺陷
• 常見問題:「牙籤屋」現象—過高過細的房屋在地震中表現不佳
• 建議標準:建築物的高寬比應控制在 1:4 以內
血淋淋的教訓:維冠金龍大樓倒塌案例
2016 年台南地震中,維冠金龍大樓因為一樓挑高作為賣場使用、大量牆面被拆除,形成典型的「軟弱層」,加上整體結構不規則,最終在地震中全面倒塌,造成慘重傷亡。
這個悲劇提醒我們:建築倒塌通常不是單一錯誤造成,而是規劃、設計與施工多重缺陷累積的致命結果。
為什麼購屋者需要學會自行判斷?
現實情況是:
• 建商考量:規劃時往往優先考慮獲利最大化,而非結構安全
• 專業限制:結構技師即使具備專業知識,也可能受到成本預算或業主壓力的限制
• 資訊不透明:銷售人員更不會主動揭露房屋「耐震體質」的真實狀況
因此:購屋者若能具備基本的結構系統判斷能力,就能大幅降低買到危險建物的風險。
知識傳媒結語:
房屋的價格可以議價,生活機能可以妥協,但結構安全絕對無法讓步。
在地震頻繁的台灣,學會分辨房屋的耐震體質,不僅是專業工程師的職責,更是每位購屋者的必修課程。唯有具備正確的判斷知識,我們才能在面對人生重大投資時,做出真正保護家人安全的明智選擇。
記住:好的耐震房屋,是用知識挑選出來的,不是靠運氣碰到的。
知識家專業團隊已協助數千名屋主、借款人順利解決難題,現在也能幫你。
LINE 諮詢 【點我】https://lin.ee/AwvWTq1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