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5日傍晚6點09分,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5.5的有感地震,震源深度僅6.1公里,為極淺層地震。花蓮地區最大震度達4級,甚至連台北市高樓也出現明顯搖晃。在主震後的短短20分鐘內,更接連出現5起餘震,凸顯台灣東部地區的地震活躍性與風險升高。
這起地震再次印證了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長年對台灣地震風險的警告。他多次指出,台灣房價飆高,但許多民眾卻居住於高風險地區,包括地層鬆軟、土壤液化潛勢高與老舊建築密集的都市區。
4千棟建物恐震毀 台北、新北、台南列危險熱區
李鴻源警告,若發生規模6.2以上的強震,全台恐有多達4,000棟建築倒塌。他點名台北市、新北市與台南市為三大高危地區,因這些城市存在以下三大風險因素:
-
土壤液化潛勢高
-
老舊建物比例高
-
地質條件與都市規劃脫節
這些區域一旦發生強震,災損與人命風險都將倍增。
土地規劃不當,房價上漲卻忽視居住安全
李鴻源批評,台灣長期以來在都市計畫與土地利用上缺乏整體戰略,例如:
-
高速公路通過順向坡危險區
-
核能電廠設於斷層帶旁
-
高耗水產業進駐地質不穩區域(如南科、中科、高雄)
這些現象顯示政策規劃與地質風險嚴重脫節。他以台積電設廠為例指出,當地房價因利多炒高,但居民卻先面臨地震與基礎設施風險,「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」。
呼籲啟動防災都市更新 30年退場規劃勢在必行
李鴻源提出,台灣政府應正視地震風險,制定長期撤離高危區的「30年退場政策」,類似能源轉型的長期路徑,逐步移轉居民、強化結構安全。他強調:
「讓人民用幾千萬買房,卻住在會垮的建物裡,是國家最大的不負責。」
他曾在內政部任內推動「防災型都市更新政策」,主張政府主導開發、釋出公有地與軍方閒置土地,與民間合作共建,藉此提升建物抗震力、活化都市結構,同時也能穩定房價、改善老屋問題。但該政策最終因擔憂「引起社會恐慌」遭行政院擋下,未能實施。
台灣人不能再忽視地震風險!從永康到花蓮,警鐘早已響起
李鴻源強調,早在2016年永康地震發生前,國內專家已完成全台地震風險地圖,並上呈政府高層,但後續並無具體作為。他無奈指出:
「從永康地震、兩次花蓮大震,到今天這場連震,幾次警訊都被忽視。台灣人到底還要等幾次傷亡,才會真正正視居住安全?」
🔔 知識傳媒提醒:台灣處於地震帶,面對老舊建物與地質風險,絕不能掉以輕心。購屋前請查閱地震潛勢圖、確認建築結構與屋齡,並留意所在地是否為土壤液化區。只有了解風險、正視現況,才能真正守護家人與財產的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