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市超過30年以上屋齡的老公寓、華廈與透天厝比比皆是,許多屋主心中一定也想過:「我們家的老屋要不要都更?要自己發起?找建商談?還是等政府來徵收?」
每一種更新方式其實都各有眉角,有的利潤高但整合難,有的快速但分配彈性低。這篇文章會帶你一次搞懂四大重建模式的差異、操作方式與成功條件,尤其針對「自辦都更」提供實務建議,讓你在選擇前不再霧煞煞。
Q1:地主可以自己發起都更嗎?有幾種方式?
答案是:可以,還不只一種!
只要你是合法的屋主,基本上就有權利發起都更,常見的做法有兩種:
一、自辦都更:自己籌、自己談、自己主導
地主們可以聯合成立「都市更新會」,依法登記成法人單位,你可以決定找哪個建商合作、怎麼設計、分配方案怎麼談,好處是主導權最大,但需要有共識與強力整合能力。
二、委辦都更:找專業團隊幫你跑流程,你還是地主主體
地主不成立更新會,直接委託都更顧問或地政團隊全案代辦,你不用自己處理建照、整合、申請流程,省事又省時,適合「想做都更,但沒空處理細節、又想保有分回利益」的屋主。
Q2:徵收與更新模式比較,一表掌握重點
模式 | 主導單位 | 資金來源 | 分回與特色 | 推動時程 | 適用情境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自辦都更 | 地主自己 | 地主+招商 | 自己談分配條件、彈性最高 | 中~長期 | 持分單純、小範圍社區 |
民辦都更 | 建商主導 | 建商出資 | 建商提案、地主換回權利房或比例分配 | 中期 | 缺資金/整合經驗不足者 |
公辦都更 | 政府規劃主導 | 政府+引進民間資金 | 偏重公共利益,分配制度透明 | 中~長期 | 全區改善、社區翻轉需求高者 |
政府徵收 | 政府(強制) | 公共預算 | 補償金或新屋換地,產權被回收 | 短~中期 | 公共建設推動(如捷運開發) |
Q3:自辦都更要注意什麼?成功推動有三大挑戰!
一、整合難度高:一戶不同意就卡住
老公寓常常戶數多,加上產權分割多年,有的繼承戶連聯絡都找不到,一旦有人反對或不參與,進度就很容易卡關。
二、資金問題多:早期投入不少費用
都更不是簽約就好,從前期設計費、地政費用、報核申請、顧問費等都需要先出錢,如果沒先評估好資金來源,可能會半途熄火。
三、程序繁雜:走錯一步,時程拉長半年以上
都市更新流程需要跑報核、審議、公開說明會、環評、建照核發等,建議一定要有專業團隊陪你一起走,不然容易「被卡在程序裡」。
Q4:自辦都更想成功,先做好這三件事!
- 先整合核心戶數有親戚或熟識住戶的話,先凝聚意見,過半支持是推案關鍵起點。
- 找對顧問與律師團隊別只靠建商說法,找能站在地主角度思考的團隊來幫你全程規劃。
- 試算清楚分回與融資條件房子能換幾坪、稅要繳多少、貸款能貸多少?要先模擬過一輪,別到蓋好才發現不夠錢搬不回來。
知識傳媒結語:不是每個社區都適合自辦,選對模式才是關鍵!
做都更前,你可以先思考這三件事:
- 想主導還是想快?想掌控分回內容與建築設計,就自辦;想省力快速推動,可以考慮民辦。
- 想賺多還是穩定?自辦分回最多但風險與投入高;民辦交給建商處理,但分回固定;公辦與徵收則更制度化、回饋穩定。
- 你家位置與社區條件如何?捷運站附近、基地完整,民辦、公辦會搶著做;若是巷弄內、戶數不多,自辦會更靈活。
知識家專業團隊已協助數千名屋主、借款人順利解決難題,現在也能幫你。
LINE 諮詢 【點我】https://lin.ee/AwvWTq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