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稅季到來,擁有股票或ETF資產的投資人,最常忽略的就是「股利所得」的正確申報方式。隨著高股息產品興起,配息金額逐年增加,若不了解稅制細節,領得再多也可能因此多繳稅金。股利究竟該選擇合併計稅還是分離課稅?是否會被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?這些都直接影響實拿報酬,投資人不可不慎。
股利收入如何報稅?兩種課稅制度詳解
根據我國稅制,所有來自股票與ETF的股利,皆列為股利所得,需在綜合所得稅中進行申報。納稅人可在以下兩種方式中擇一:
1. 合併計稅機制:適合年收入偏低者
若選擇合併計稅,股利將與其他所得合併計算,並可享8.5%的稅額抵減,最多可抵8萬元。適用對象通常為總所得稅率在20%以下,或全年領取股利未超過94萬元的族群。
2. 分離課稅制度:適合高所得族群
若投資人總收入偏高,進入40%以上的稅率級距,則可選擇分離課稅,將股利從綜所稅中分離,以固定28%稅率單獨計算,有效避免進入更高邊際稅率區間。
ETF配息來源大不同,影響課稅方式
ETF雖然是被動型投資工具,但其配息來源複雜,對稅負影響甚大。根據財政部規範,來自「國內股利」與「金融利息」部分,需課稅並列入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範圍,而若配息來自資本利得、收益平準金或資本公積,則屬於免稅項目。
海外資產投資與稅務申報的區別
投資標的若屬海外ETF或境外基金,所得類型將落入「海外所得」範疇。當年度若未超過100萬元則無需列入基本所得;一旦超過,應納入最低稅負計算。不過,這類資產不需繳納補充保費。
不只是所得稅,ETF還牽涉交易稅與節稅操作
在ETF交易過程中,股票型ETF買賣需繳交千分之一證交稅,債券型ETF則於2026年底前暫免課徵。不過槓桿型與反向型債券ETF仍須課稅。
另有一種節稅策略是「出借ETF」。若投資人將ETF出借且借券人在除息前賣出,原本應課稅的股利將改為「權益補償」,屬證券交易性質,目前免稅,間接實現節稅目的。
🔔 知識傳媒提醒:ETF投資雖簡便,但背後稅務細節卻不容忽略。不同課稅制度、配息來源與資產類型,都將影響你實際的稅負金額。建議報稅前先模擬各種情境,選擇最有利的申報方式,才能在領息之餘也守住辛苦收益,做到真正的聰明理財。
知識傳媒|房屋貸款知識家專業團隊協助數千名貸款人順利解決難題,現在也能幫你。
LINE 諮詢入口【點我】https://lin.ee/AwvWTq1